登陆 注册

返回六九艺术网!

拍卖预展

>北京匡时2016十周年春季拍卖会>澄道——近现代绘画夜场>正文
上下翻动拍品时锚点

0696 李可染 革命圣地韶山

革命圣地韶山

点击查看高清图

图 录 号: 0696 李可染 革命圣地韶山 / 纸本 立轴
作 者:李可染访问量:2013
创作年代: 类 别:
规 格:71×107cm
估 价: 40000000-60000000
著录:
款识:革命圣地韶山。伟大领袖毛主席旧居。
一九七一年可染敬写于丹江。
钤印:李、可染
备注:备注:邹佩珠女士、李小可先生鉴定为真迹。李可染 革命圣地韶山LI KERAN LANDSCAPES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的『革命圣地山水画』是指在中国画的领域内表现『革命圣地』的山水画作品。而此幅《韶山》可谓是李可染在该类题材上创作的一幅切合时事并准确反映时代风貌的大作品。陈履生在其《江山如此多娇——20世纪50年代的『新山水画』》一文中首先提出了『革命圣地山水』的概念。这类山水画在50年代末期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此后『革命圣地山水』不仅成了后来写生山水的主要表现对象,而且也成为了新山水画中与毛泽东诗意山水并行的两大创作类型。『革命圣地』是指毛泽东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历程中经历过的一些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场所,包括毛泽东的出生地韶山,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南湖,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中国革命的转折地遵义,红色政权的所在地延安等等。『革命圣地山水画』酝酿始发于上世纪50年代初期,50年代后期至『文革』前期逐渐成熟,『文革』时期则为滥觞期。尤其在经历着一场空前高涨的政治化热潮的文革时期,革命圣地山水画因其题材特殊而不容易遇到麻烦的特性,成为了这一时期画家们极为普遍的创作选择,李可染正是最早开始探索这类题材的画家之一。这件《韶山》在构图上采用了鸟瞰平视,远景近写的满幅构图方式,除画面上方的天际远山之外,余处均布满景物,不留余地。这种构图方式与传统山水画有着较大的反差,像一块门板一样堵在观众面前。乍一看,深度感被弱化了,但并没有取消;平面感被强化了,但并非全平。为了强化深度感和体积感,而不致使画面显得过于平铺直叙,李可染十分巧妙的运用色彩来处理作品近、中、远景间的层次关系。画家以中国画传统的留白技法和淡墨浅色,描绘远景处的云山和天色,用笔用色简约清淡、潇洒自如,体现了李可染深厚的传统功力。中景处的山坡丛树、房屋水田敷以稍深色彩,并以李可染独有的逆光法处理,着力于在淡烟轻雾之中营造出一种飘逸脱俗的意境,并界定了中景与远景的格局,使整个画面中由远及近的景物得以自然过渡,起到了起转承合的作用。近景处写主席旧居、苍松红旗、池水飘萍以及往来的朝圣人群,这一部分施色最深,色彩也更加明亮鲜艳,其目的是一方面借重色图绘的旧居、红旗、苍松来突出作品的主题意境,另一方面也完成了以有轻有重、有缓有急的施色技法构建画面结构层次的设想。我们看到的近、中、远景的层次关系很像浅浮雕的处理手法,而远景处的飘渺云山以及以逆光法处理的中景部分,则强化了画面的深度感和体积感,使本来看似一块门板的画面产生了景深的效果。这种构图方式,也是此后李家山水空间造型基本框架——亦即李可染所说的『两度半空间』——的雏形。李可染对于作品中光影元素的理解,主要来自于荷兰画家伦勃朗。而在中国画的历史上还没有人采用光与影的强烈对比来探索传统山水画,李可染则是第一个尝试以光感来改良中国山水画传统表现方法的画家。注重画面中光与影的运用,可以说是李可染山水画最大的特点之一,此幅作品亦不例外。在本作中,光主要分布于池塘、水田和山间林木等处,具体的处理方法是采用岸上景物的『倒影』和来源不明的『逆光』。此幅作品给人的第一直观印象是满目的绿色,但在池塘、水田和山间林木轮廓等处却由于光的处理而显示出不同层次的黑、白、灰,从而使水面和画面中部的山景处呈现出空灵宁静的光感,并传递出一种抒情诗般的神爽清新。李可染山水画中的光并不讲求具体的来源,而是根据画面的需求灵活运用,在表现物象的气氛上隐含了画家的情感。在《韶山》中光的来源并没有规定的很死,光的运用也并不完全取决于对象,而是根据主观需要强化或弱化光的对比,根据画面虚实处理的要求调整光在画面的分布。与其说李可染山水作品中的光是表现自然界的光色之美,不如说是他在运用光这一实体来调节作品的虚实和节奏,并增强了中国山水画的时代感。这件《韶山》所表现的是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具体环境,同时也是一副主题性很强的绘画作品,这就要求画家既要在艺术表现上非常写实,同时又要在较为有限的材料内选取最具有象征意义的景物进行描写。具体来看这幅作品,画家把主席旧居安置于画面中间偏左处,以葱茏树木环抱之,并以暖色调处理旧居。房屋位置的设定和冷暖色彩的对比施用,使主席旧居区别于画面其余景物而显得更加醒目,令观者不自觉的将注视的焦点集中于此,从视觉上突出了主席旧居的中心地位。旧居周围则画数组手举鲜艳红旗,从四面八方聚拢而来的『朝圣者』。他们或排队行进,或合影留念,或席地而坐交流感悟心得,或依山而行品味此行所获。李可染《韶山》画风追踪据画款识,《韶山》——一幅革命圣地题材的山水画,是李可染大师於1971年在湖北丹江所作。在此以前,60年代初,毛泽东诗词山水画系列。曾出自可染大手笔。《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至今,价值连城,以其艺术生命力的高强力度,震惊四海。而画革命圣地,《韶山》该是可染一生所作山水画中第一幅。仅此一点,足以引起长长一段历史的记忆。文革动乱一开始,李可染首当其冲,遭到厄运,是当时全国所有知名文化人士被注定的厄运。对他来说,一系列迫害中最严重的,是不准作画。文革第6个年头,他和一批文化人,被下放丹江。劳动改造期间,他获准创作了《韶山》——出自李可染手笔的第一幅革命圣地山水画。画的左上角题名落款:“革命圣地韶山伟大领袖毛主席旧居一九七一年可染敬写於丹江”。“韶山”二字,篆体横书。“革命圣地”四字,隶体竖写。四字聚合成方形,近似一方印章。其它,21个字,行兼楷书竖写,字序数目大体以4字、3字、2字排列,依照疏密规律,分布为7行。最後揿印:阳文“李”、阴文“可染”。值得注意的是,关於题识、揿印,一如可染作画,历来十分认真考究,叫做“经意之极若不经意”。《韶山》这幅画的题款,依据画为横幅,排列於左上端,似不违惯例。然而其行文走势,横书、竖写,一律自左起往右行。为此书写体势、款式,连同画面处理,浑然灿然,考究倍加,又显得很特别。若与可染一生创作的大量山水画比配,绝无仅有,应该看作是一位山水大师在特殊年代创作的特殊山水画。《韶山》,构图极其严谨,景物组织、穿插,层次分明又灵动有致。毛泽东旧居,依於山峦之下,几近画面中心位置。松树在前,竹林在後,前後左右,高低起伏,以合拢包围之势,形成自然的绿色屏障。巧妙的是那半露半掩的池塘,片片嫩绿的荷叶,飘深在水面上,洋溢荡漾,好像和声伴奏,衬托着农舍,增添了春意。这是用一个现代人眼光体察到的湖南农村,一派古朴色彩的典型美景。看络绎不绝、前来观光的点景小人,是精彩传神之笔。飘扬的红旗,相互呼应,构成隐形“三角觚”。三个红色亮点,圈出了画面视觉旋律的高音区,也可说是指向“趣味中心”吧。这一系列意笔性质的笔触,使朴素庄严的景观,笔罩着活跃、热烈的气氛。《71•韶山》完成之後三年,1974年,李可染又画了一幅《韶山》,副标题“革命圣地毛主席旧居”九字速写,署名“一九七四年可染敬写於北京”。此画整体上保留了《71•韶山》原型,表明画家自己对三年前所作这幅画的原创性,思想内容,艺术处理,是自我肯定的、比较满意的。现在,我们看到的可染大师精《71•韶山》,应是文革年代李可染为自己重新设计山水轨迹的头阵炮。他力图寻找有效的突破口,发掘新的艺术资源,牢牢把住一个画家的天职——他必须享有画画的权利。特殊年代的一幅特殊山水画,透露了一位智者走出逆境的心理信息。他在朝着“困而知之”的境界一路攀登。36年後的今天,无疑引起人们很大的兴趣,需要我们一探究竟,一路追踪:其一,文革风云,中断了李可染“60岁变法”的计划。不准画画长达六年之久,他虽然痛苦却并不消沉。他相信“恃正者性,容邪者殆”。拿出两手对阵:一是苦练书法,二是静心画革命画。71’—74’,先後两幅韶山精品及其题字、款识、书法,证明了这一心理动机。其二,他深知,“困而知之”——求自我变革是有条件的。“心思手作,独标新韵”,这是两位前辈大师齐白石、徐悲鸿早年给与李可染的高度评价。“深於思、精於勤”是可染铭记师恩的自励语。他反思自己从小生活在家乡州,那时的民间艺术,年画、泥玩具、剪纸,给予他深厚的滋养,也给予他乐於艺术创造的基因。他曾想:“为什么齐白石生长在那样颓废落後的艺术大环境里,而能走上健康正确的道路,提高了水墨写意画的表现力呢?”回答是,有一点不容忽视,就是民间艺术对他的重大影响,他能很自然地把民间艺术的特色,融化到自己的作品中去。反思点悟了李可染,困境中深觉内心深处民间艺术的基因弥足珍贵。我们从《韶山》特别的风格,能够追踪到历代民间艺人组织画面、结构和剪裁自然万象的本领,还可以追踪到民间审美趣味,例如:大胆使用红与绿原色,产生强烈对比;创造爽朗、和暖的情调气氛。这些,如像新鲜的血脉,在可染绘画的血肉生命里搏动,不但使可染山水拥有更深广的欣赏群,而且启示了他晚年的成熟风格,进一步拓展了他关於国画美的新观念、新主题、新图式。其三,《韶山》,是整个幅面不算很大的山水画,在单纯之中融入了丰富的美学元素,给人以深厚浓烈的美感。这里吸收了古代青绿山水和石窟壁画的装饰意味。展示毛泽东诞生地素朴的农舍造型以及结构美——从屋顶、墙壁到墙基,再到门窗,无不精心刻划,分寸适度,恰到好处,获得简洁、臻丽的整体效果,传达出温馨而光辉的感染力和厚重的历史感。这里要特别提到松树组群独特的造型。——高高的松树主干,夸张了劲松的挺拔矗立感,对比着疏密相间、变化多端的松冠,或上升或下垂的自然节律美,令人叹为观止。这种个性化、符号化的艺术表现力,并非空想臆造而得,分明是早已对黄山松作了大量写生;反复提炼加工而成。作为一种高水平、经典化的松树组群造型,预示後来的巨幅山水杰作《革命摇篮井冈山》的诞生,并且在大师晚年巅峰期诸多巨作结构中得到进一步发挥。李可染的“深於思”,他的原创力轨迹,还体现在两幅《韶山》完成后,於1974年的《韶山》写下长达28行的题识。——“中国人民伟大领袖毛主席就诞生在韶山这座农舍里,并在这里度过他光辉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一九二五年,毛主席亲自在这里建立了革命组织雪耻会,发展了韶山第一批共产党员,建立了韶山党支部。一九二七年,毛主席回湖南考察农民运动,曾在这里开过农民干部和农民的座谈会。解放後,这里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瞻仰学习的革命圣地。” 这段题识,表明画家对韶山——作为革命圣地的认识,也引领赏画人在进入画境同时,有可能进一步了解促使韶山两幅画产生的思想和心理动机。两幅特殊年代的特殊山水现在分开了,流传到识画、爱画的藏家手里,其文献性价值,会始终蕴含在艺术作品本身永久的美学价值之中,合二为一,供人们欣赏和思索。孙美兰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李可染艺术基金会艺术委员会委员
专场名称:澄道——近现代绘画夜场拍卖日期:2016-06-06 19:30
拍 卖 会:北京匡时2016十周年春季拍卖会拍卖公司: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